×

新闻资讯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机器视觉行业发展政策环境,机器视觉行业政策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4-09-25 15:28:52 作者:行业整理 阅读量:

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构建智慧路网监测调度体系。探索路网运行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及区块链、北斗、5G等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建立实时交通流数字模型和重点区域路网信息智能处理系统,为出行规划和路网调度提供精准服务。

 

2023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等五部门《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推动生产制造装备数字化改造,促进传感、机器视觉、自动化控制、先进测量等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深度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质量波动。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商贸物流——推动5G、机器视觉、导航、传感、运动控制、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教育——推进 5G、人工智能、智能语音、机器视觉、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应用,积极培育机器人校园服务新模式和新形态,深化机器人在教学科研、技能培训、校园安全等场景应用。

 

202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智能经济高端高效发展。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

 

2022年1月,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撑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

 

202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推动5G应用发展有利于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融合赋能,不断催生出诸多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5G+AI机器视觉监测能够更广泛地用于高温、井下、移动等环境,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推动5G应用发展有利于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能力。推动5G应用发展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提高采矿业生产环境监测的准确性。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造业智能转型行动。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抓紧研制两化融合成熟度、供应链数字化等亟需标准,加快工业设备和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集聚一批而向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加快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联盟建设,培育计量测试等高技术制造服务业,聚焦制造业"测不了、测不准"难题,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大专用计量测试装备研发和仪器仪表研制,提升制造业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赋能制造业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展智能化制造。鼓励大型企业加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力度,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实现全流程动态优化和精准决策。支持工业5G芯片模组、边缘计算专用芯片与操作系统、工业人工智能芯片、工业视觉传感器及行业机理模型等基础软硬件的研发突破。

 

202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 》,到2023年底,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工业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明显增强。一批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建成运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实时计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明显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支撑和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模式。

 

2020年9月,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到2023年,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2020年7月,国务院《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中国境内设立的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含设计、生产、封装、测试装备、材料企业)和软件企业,实施一系列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研究开发政策、进出口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市场应用政策和国际合作政策,进一步优化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质量。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筑基础,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搭平台,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转型,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生态,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兴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强服务,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202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疫情防控。利用数字化工具尽快恢复生产运营。助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夯实数字化平台功能。创新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供应链对接平台支撑。促进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提高产融对接平台服务水平。强化网络、计算和安全等数字资源服务支撑。

 

2020年3月,科技部《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脑科学、工业互联网、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部门《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实现数据系统采集、传输、分析、应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应用平台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支撑,推动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连接,完善协同应用生态,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

 

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平台企业积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能报价、智能匹配、智能排产、智能监测等功能,不断提升共享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

 

2019年8月,科技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指引》,通过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实力和基础软硬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鼓励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的开源开放,支撑全社会创新创业人员、团队和中小微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的扩散与转化应用,使人工智能成为驱动实体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

 

2017年7月,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莫定重要基础。

 

2017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信息产业发展指南》,到2020年基本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安全可控信息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目标。《指南》确定了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智能硬件和应用电子、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9个领域的发展重点。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大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引导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区域间智能制造资源协同;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2016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加快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优先支持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传统制造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

 

2016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高性能智能感知技术重点支持运用生物传感器、毫米波、太赫兹等新型基础技术开展智能硬件人机交互、环境感知系统软硬件方案的创新,如智能机器人视觉系统、人体生理数据采集系统、车载毫米波测距雷达等同时鼓励将智能感知系统采集的数据上传至云端,与云计算、大数据结合创新更多的应用方式。

 

2016年8月,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现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应用。

 

2016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50以上。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服务机器人方面则重点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四种标志性产品。

 

2015年6月,国务院《“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着力在工控系统、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工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领域。

 

201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提出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明确要加快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安徽省已在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中建设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需要机器视觉的助阵,于机器视觉行业是政策利好。


关键字: 机器视觉

业务合作

如有视觉检测方面的需求,欢迎留言咨询,赛拓视觉为您量身定制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业务咨询 →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备案号:苏ICP备2024090878号-1 苏州赛拓星眸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32058102002144